近日,共青团中央公布2025年全国大学生“两弹一星”精神志愿宣讲团名单,电气工程学院“星火传薪,问天筑梦”位列其中。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增强师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7月14日至18日,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星火传薪,问天筑梦"实践宣讲团师生,跨越1800公里山海,以"寻根·铸魂·传薪"为主线,在这片承载着国家记忆与生态密码的土地上,展开了一场跨越历史与现实、融合科技与人文的青春实践。
7月14日上午,实践活动出征仪式在青海职业技术大学举行,青海职业技术大学、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实践团师生参加此次出征仪式。
原子城,作为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是无数科研工作者挥洒汗水、奉献青春的地方。7月15日,实践团跟随青海省大中小学生“走进原子城”爱国主义教育暑期红色研学专列,抵达青海省海北州海晏县原子城纪念馆。在原子城纪念馆内,泛黄的设计手稿、锈迹斑斑的仪器零件、褪色的工作笔记,无声诉说着科研工作者"隐姓埋名二十载,铸大国重器护山河"的故事。同学们驻足在一张张老照片前,照片上的科研工作者们身着朴素的工装,眼神中却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当年这里连地图上都没有标记,科研人员住帐篷、啃青稞,用算盘计算核爆参数......"讲解员深情讲述着他们放弃优越条件,隐姓埋名来到这片荒漠,在缺衣少食、设备匮乏的情况下,用算盘计算数据,用双手搭建实验装置的故事。“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这句话深深烙印在同学们心中,让他们真切感受到“两弹一星”精神中“无私奉献”的深刻内涵。
在海拔4000多米的同宝山,高原的风裹挟着历史的气息扑面而来。这里曾是核武器试验的观测点,站在山顶,仿佛还能感受到当年蘑菇云升起时的震撼。同学们望着远处连绵的山脉,想象着当年科研人员和官兵们在此坚守岗位、默默付出的场景。
尕布龙纪念馆内,实践团成员学习着“牧民省长”精神,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生动再现了尕布龙同志不平凡的一生。他扎根青海高原,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了当地的发展和群众的幸福,奉献了自己的全部。无论是在领导岗位上为地区发展谋篇布局,还是退休后带领群众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他都展现出了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高尚品质,体现着为国家和人民不懈奋斗的担当。
走进海晏县三角城社区,院墙上"传承红色基因 共筑精神家园"的红色标语在阳光下格外醒目。这里的居民们传承着红色基因,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两弹一星”精神。实践团的同学们走进社区,与居民们亲切交流,与藏族、回族、蒙古族等居民共跳民族舞蹈,在社区的“非遗手工坊”看着一件件精美的掐丝珐琅作品,感受着精神传承的温度。
“两弹一星”精神不是教科书上的文字,而是刻在大地上、流淌在血液里的基因。从原子城的戈壁风沙到青海湖的碧波涟漪,从藏文化博物馆的唐卡长卷到普氏原羚的跃动身影,不仅是一次历史的回望,更是一场精神的接力,电气青年学子用脚步丈量信仰,用行动诠释担当。未来,电气工程学院将不断引导学生用专业赋能传承,用创新续写精神,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实践团参观青海原子城纪念馆
实践团实践参观合影
实践团成员参观场景
供稿:电气工程学院 图/周梦华 文/康荣 编辑/李柳 审核/朱旭平、吴佳男